產業鏈本土化將成為疫情之后制造業新課題?發表時間:2020-04-27 08:45 [轉自第一工程機械網] 一場疫情如同一次大考,我國制造業經過此次的洗禮后,是否經受住了壓力,迎來新的發展前景和機遇;能否“疫”中尋機,開拓制造業零件國產化的新局面。在數字經濟的土壤下,推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動力,是我國制造成為強國的主要挑戰。而制造業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是其中關鍵的一部分。 拿這次疫情來說,呼吸機這個原本十分小眾的醫療器械,因疫情暴發,被廣泛關注。甚至連英國首相約翰遜確診新冠肺炎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需要呼吸機。” 目前,有這樣一種聲音,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想立即從中國買到呼吸機。 這種由1500到1600個零件構成的精密儀器,由于生產供應鏈高度全球化,隨著疫情重創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使得上游供應鏈開工受阻,導致歐美巨頭公司供應不足。盡管全世界都在渴望中國快速提高呼吸機產能,但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短板,又是中國呼吸機供應鏈條中缺失的一環。 不得不說,呼吸機的產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呼吸機是高端醫療設備,準入門檻很高。據了解,雖然中國有一些呼吸機生產企業,但這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核心零部件包括音圈電機、渦輪風機、電磁閥、芯片、流量和壓力傳感器等,其主要供應商均在歐美。當前,這是制約世界范圍內呼吸機產量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之前很少出現零部件斷供的情況,因此中國的呼吸機生產企業較少考慮國產化的替代方案。目前盡管已經開始有中國呼吸機生產企業探索國產零部件替代的方案,但呼吸機乃至高端醫療領域,生產零部件的中國企業也并不多。 這反映出了我國制造業在應對危機時缺乏一定解決方案,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重視關鍵部件國產化的問題,同時經“疫”塹長一智,行業內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應當帶頭進行這類零部件的研發工作。對于國產呼吸機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來說,此番大規模的國際訂單將起到刺激作用,他們看到國際訂單所需的呼吸機是什么品質,會在后期加強研發投入,避免一定程度的“卡脖子”現象。 再看汽車行業,在疫情之下行業弱點暴露無遺。集群化、全球化的特征,讓任何產業鏈相關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盡管受益于經濟全球化,但也帶來一定問題,制造業尤其是汽車制造業的零部件,對全球化依賴程度十分高。一輛汽車需要近3萬個零部件來組成,關鍵零部件斷供就意味著整個生產停滯。這次全球戰疫,未來產業鏈是否會大規模轉移和簡化?中國車企的供應鏈是否會更加本土化? 據了解,在我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當中,來自德國、意大利、日本和美國這四個國家的占比高達60%以上。從目前來看,盡管零部件的供應問題并不會在短期顯現,但企業的生存,仍舊是產業鏈的生存,關鍵就在于產業鏈的本土化,尤其是上游供應商的本土化。因此,產業鏈的本土化將成為關鍵所在。 其實,中國制造能力很強,很多零部件并非無法生產,只是受制于時間和成本。舉這樣一個例子,中國以前并非沒有實力生產圓珠筆前端的球珠,只是圓珠筆的價值和研發費用相比,直接購買更劃算。這和汽車零部件是一個道理,這可能也是全球采購的原因。 據相關分析師預測,疫情結束后,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廠商還會對產能部署和零部件供應的本土化進行更多關注,盡力實現更高的零部件集成度,讓產業鏈在物理距離上變短。中國的汽車工業需要掌握真正的核心技術,在一些零部件方面更好地實現本土化,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競爭的一些優勢,這才是中國汽車工業更需要的路徑。 當然,最近也有好消息傳出,中國半導體企業突然宣布:光刻機出貨成功,國產化程度大幅提升。目前,半導體行業逐漸得到國家和人們的重視,“中國芯”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快速成長。此次光刻機國產化,意味著我國已經實現了“從0到有”,并為了日后光刻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漸好轉,不少制造業企業正在謀求轉型升級,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也逐漸凸顯。在中低端制造業因為成本問題逐步外遷的背景下,中高端制造業將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主要方向。比如5G設備,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計算機軟硬件等。 制造業是中國得以崛起的基石,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在這一領域做到產品的高質量和技術的先進,是一個發達工業化國家的重要標志,在制造業上,中國相對于發達國家在很多領域是落后的,需要謙虛地去學習、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拓展自己的視野,確定方向,在一點一滴的積累過程中,慢慢改變、革新、超越! (文章來自工業互聯網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