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布!2022制造企業運營現狀調研報告發表時間:2022-07-06 14:25 【轉自 第一工程機械】 2022年春,奧密克戎病毒在我國多點爆發,傳染性強,持續時間長,對北上廣深港等超大型城市,珠三角、長三角等制造業發達地區產生巨大影響。由于市內、城際與省際交通阻斷,導致人流、物流受阻,給企業經營帶來嚴重困難。 為了客觀評估本輪疫情對我國制造企業運營狀況的影響,2022年5月,e-works開展了《2022中國制造企業運營現狀》問卷調研,共獲得了200家制造企業的有效調研結果。本報告對調研樣本和調研結果進行了分析,并對制造企業如何應對疫情影響提出了建議。 一、調研樣本說明 本次調研范圍覆蓋 22個省市自治區,15個行業,提交合格問卷的企業共計 200家: 圖1 調研企業區域分布 所涉區域包括東南沿海地區,占比53%;中西部地區,占比29%;北部地區,占比18%(如圖2左所示)。 所涉行業包括機械裝備,占比25.5%;電子/電器,占比21.5%;汽車/零部件,占比21%;航空/航天/船舶,占比5%;能源電力,占比4%;石油化工,占比3.5%;生物醫療,占比3.5%;其它制造業,占比16%,其它制造業包括鋼鐵冶金、紡織/服裝/制鞋、家居建材、國防軍工、食品飲料、造紙印刷、交通建筑等(如圖2右所示); 圖2 企業區域分布(左)企業行業分布(右) 在企業類型方面,調研企業中民營企業比重最大,為55.5%;國有企業占比29%,外資/合資企業占比15.5%(如圖3左所示); 在企業人數規模方面,調研企業里小型企業(人數規模在1000人以下)占比最多,為41%;中型企業(人數規模在1000-5000人)占比31%,大型企業(人數規模在5000-10000人)占比11%;超大型企業(人數規模在10000人以上)占比為17%(如圖3右所示)。 圖3 企業類型分布(左)企業規模分布(右) 二、2022年新冠疫情對制造企業運營的影響分析 (一)總體情況 從e-works調研結果來看,參與調研的制造企業絕大多數受到本輪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具體來看,88%的企業受到疫情負面影響,其中65%的企業受到一定負面影響,19%的企業受到較大負面影響,4%的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極大;本輪疫情對10%的企業有正面促進,其中9%的企業有一定程度的正面促進,1%的企業正面促進極大;2%的企業未受到疫情影響(如圖4所示)。 圖4 企業受疫情影響程度 疫情對各區域60%—80%的制造企業有一定負面影響,其中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受到極大負面影響的占比在三個區域中最高(如圖5左所示)。大多數行業遭受到較為明顯的負面沖擊,其中食品飲料、石油化工、生物醫療行業受疫情負面影響與正面促進的結果兩極分化,疫情對零食企業、覆蓋新冠病毒檢測業務的生物醫療企業和擁有口罩原材料——熔噴料業務的化工企業具有一定促進;而造紙印刷、交通建筑行業則遭受疫情負面影響很大(如圖5右所示)。 圖5 各區域受疫情影響程度(左)各行業受疫情影響程度(右) 雖然不同規模的企業遭受疫情影響的壓力相似(如圖6左所示),但與國有、民營企業相比,外資/合資企業受疫情負面影響的波動明顯較為緩和,且受到正面促進的比例更高(如圖6右所示)。 圖6 各規模企業受疫情影響程度(左)各類型企業受疫情影響程度(右) (二)影響業務運營的具體問題 e-works調研數據顯示,本輪疫情給制造企業帶來了多方面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80.5%的企業反饋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不能及時運達的問題最為突出。 2、55%的企業面臨成本壓力增大的問題。 3、44%的企業面臨成品無法交付的問題。 4、42%的企業面臨進口件無法及時到貨問題。 此外,被調研企業還面臨著人員招聘及流動困難,出口產品無法及時發運、不同程度的停工停產和運營資金短缺等問題。同時,部分企業還面臨著客戶因不能及時交貨而取消訂單和付款延遲的問題(如圖7所示)。 圖7 企業受疫情影響的具體問題 從區域分布來看,東南沿海地區人員流動及招聘困難、出口產品無法及時發運問題較為突出,受這兩類問題影響的企業分別占該地區企業數量的10.2%、9.1%,略高于中西部地區的7.4%、7.4%和北部地區的7.1%、5.7%;中西部地區受地理位置限制,企業進口件無法及時到貨的問題較為嚴重,受這類問題影響的企業占該地區企業數量的16.1%,明顯高于東南沿海地區的9.9%和北部地區的8.5%;而面臨運營資金短缺問題的北部企業占該地區調研企業數量的8.5%,偏高于東南沿海地區的3.8%和中西部地區的4.1%(如圖8所示)。 圖8 各區域受疫情影響的具體問題對比 機械裝備、電子/電器和汽車/零部件行業參與調研的企業數量占整體調研企業數量的68%。其中,近五成機械裝備、電子/電器和汽車零部件行業的企業表示問題主要集中在采購件不能及時送達、成本壓力增大、成品無法交付三個方面。 與另外兩個行業相比,機械裝備行業成品無法交付的問題較為嚴重,占該行業調研企業數量的13.9%,略高于電子/電器行業,但比汽車行業高出約5%;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成本壓力略高于其它兩個行業約3%,且停工停產比重最高,占該行業調研企業數量的6.5%;而電子/電器行業人員流動及招聘困難較為明顯,占該行業調研企業數量的12.4%,高于汽車/零部件行業3個百分點左右,且大幅高于機械裝備行業約7個百分點(如圖9所示)。 圖9 主要行業受疫情影響的具體問題對比 e-works調研發現,受疫情沖擊,與去年同期相比,近五成企業一季度營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4%的企業一季度營收大幅下滑,33%的企業一季度營收小幅下降;28%的企業一季度營收與去年同期持平;僅有18%的企業一季度營收實現小幅增長,7%的企業實現大幅增長(如圖10 所示)。 圖10 2022年一季度營收情況 近五成企業反饋,2022年1-4月的訂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33%的企業訂單量小幅下滑,16%的企業訂單量大幅下滑;29%的企業訂單量與去年同期持平;僅有16%的企業訂單量有小幅增長,7%的企業訂單量有大幅增長(如圖11所示)。 圖11 2022年1-4月企業訂單量情況 關于國內客戶訂單履約情況,200家調研企業中,46%的企業存在國內客戶訂單減少或轉移的問題;32.5%企業面臨著國內客戶更加嚴苛的訂貨條件;7%的企業面臨著國內客戶拒絕履行原有訂單的情況(如圖12所示)。 圖12 企業國內客戶訂單履約情況 關于國際客戶訂單履約情況,200家調研企業中,國際客戶訂單減少或轉移占比51.4%;32%的企業面臨著國際客戶更加嚴苛的訂貨要求;4.2%的企業存在國際客戶拒絕履行原有訂單的問題(如圖13所示)。 圖13 企業國際客戶訂單履約情況 三、疫情下制造企業應對措施及未來預期 (一)應對措施 面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制造企業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進行應對。 調研結果顯示,企業主要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1、76%的企業將調整生產計劃,等待疫情影響消退后全力追趕生產進度作為最重要的舉措。 2、63.5%的企業選擇加快數字化轉型,向線上轉型。 3、56%的企業選擇創新銷售、管理方式。 4、47%的企業選擇加快自動化改造步伐。 此外,部分企業還選擇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宣傳營銷力度、進行業務瘦身和裁員降薪,也有部分企業選擇削減投資、轉移市場向海外投資等措施來應對疫情影響(如圖14所示)。 圖14 疫情下企業應對措施 企業除了內部積極調整,也在積極尋求外部支持。 據調研結果,企業主要希望獲得以下方面的支持: 1、83.3%的企業認為,暢通物流渠道、維穩產業鏈供應鏈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2、75.8%的企業希望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3、53.4%的企業希望擴大國內有效需求。 此外,企業還希望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通過建立優質企業紓困機制和特種保險制度,強化公共衛生保障、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形成保障,切實發揮行業商業協會的作用(如圖15所示)。 圖15 疫情下企業希望獲得的支持 (二)未來預期 對于2022年營收的預期,與上年度相比,37%的企業預計會下滑,其中,26%的企業預計會小幅下滑,11%的企業預計會大幅下滑;32%的企業預計基本持平;31%的企業預計會有增長,其中,24%的企業預計會實現小幅增長,7%的企業預計會實現大幅增長(如圖16所示)。 圖16 2022企業營收預期情況 四、e-works對制造企業應對疫情的建議 面對此起彼伏的新冠疫情,e-works對制造企業提出以下中肯建議: 1、除與抗疫物資相關的行業外,企業應采取穩步發展戰略。穩固現有市場和客戶,適當縮減投資規模,加強現金流管控,注重提質增效,提高人均產值。 2、提高供應鏈韌性,強化供應鏈協同。通過數字化供應鏈技術的應用,實現供應鏈的可視化,加強供應鏈風險管理;對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推進戰略采購,與關鍵供應商簽訂長期的優先供應協議;加強供應商管理,對于重要零部件增加合格供方,尤其是距離工廠較近的供應商;通過供應鏈云平臺,實現與客戶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供應鏈協同。 3、實現企業布局的去中心化。將工廠分布在不同區域,避免過于集中,以免在疫情管控之下完全停擺。 4、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對勞動力密集的工藝加速推進柔性自動化改造,推進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應用;持續推進精益改善;實現生產、物流、檢測、試驗和動力設備的數據采集和車間聯網,在此基礎上實現生產制造過程的透明化和制造運營管理;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增強差異化競爭優勢。 5、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和客戶服務管理。提高客戶滿意度和粘性,利用增強現實、視頻會議等模式,開展遠程服務;建立統一的銷售訂單管理系統和經銷商管理平臺,開展O2O電子商務。 6、積極推進綠色制造與能源管理。加強對能耗和環境指標的數據采集與監控;對高耗能設備進行節能改造;推進微電網技術應用;通過AI技術應用和能源管理系統應用實現節能減排。 7、強化工業安全。強化安全職責和設備維護,對危險源的識別、傳感、物聯與監控,避免由于疫情期間設備維護不及時使生產過程中出現“跑冒滴漏”現象和非計劃性停機,或者設備及產線負荷過高或過低釀成安全事故。 8、對于行業領先企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積極加速國際化進程。通過在國外設立制造中心、研發中心、服務中心和物流中心,提升抗風險能力,加強本地化采購和對國際客戶的本地化服務能力,確保產品的穩定交付。 9、加強對員工的數字化和智能制造相關技術的培訓。提升員工的數字化素養,培養一專多能的技術工人和多層次的智能制造人才。 10、加速服務化轉型。通過EPC工程總包、產品維護服務、大修、備品備件銷售、產品租賃服務等方式,從老客戶獲得持續的收入,從而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專業服務機構,e-works將結合二十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專家資源,幫助制造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的評估診斷、需求分析、整體規劃,制定實施方案,進行合作伙伴和解決方案選型、監理、驗收、評測,確保制造企業能夠取得實效,并幫助制造企業培養多層次的智能制造人才隊伍,與廣大制造企業共克時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