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對工程機械后市場運營模式的促進發表時間:2018-02-24 08:09 【轉自今日工程機械 微信公眾號】 關于再制造這個概念有兩個金標準,一個是性能達到甚至超過原有新品的性能,第二點就是和新品是有同樣的服務標準。
我最早接受再制造這個概念的是2000年左右,當時是徐濱士院士剛剛提出來的。徐院士提出中國再制造的概念和國際上再制造的概念還略有區別,國外的再制造就是尺寸修復法,就是發動機有兩次再制造的機會。現在是綠色設計,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再制造。徐院士提出來中國特色再制造是尺寸恢復法。為什么徐院士提出這個概念呢?他背后的因素是我們很多高精尖的設備在實施再制造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它的綠色設計,或者說我們不掌握這些技術,我們只能進行這些尺寸修復。 國內應用的再制造最開始展開的時候是從軍方開始的,軍方兩個產品開始,也是因為不同的原因才開始的,一個是飛機發功機葉片,葉片是蘇聯的,不提供維修,配件賣得非常非常之貴。我們軍方就用增材,一點點增上來再進行加工。還有一個應用是坦克的發動機,坦克在基本訓練的時候,它的工作時間是500小時,500小時之后這個發動機就報廢了,就要進入下一個大修的周期。裝甲兵工程學院針對這種情況對坦克發動機進行再制造,現在做了十幾年的時間,現在達到什么程度呢?發動機500小時進行再制造,下一個生命周期基本是1000小時,徐院士提出來就是我們的性能達到甚至超過原有性能是完全有可能的,這是當時徐院士提出這個概念以及在再制造的一些實踐。 再制造這個概念對于我們從事后市場的人來說相對簡單一些,對于主機來說是非常繁瑣的過程,以后在服務市場都要進行整體調整。國內在推行再制造的時候,大家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可能是稅票的問題,我們國內在推進這件事情的時候,制造企業是怎樣一個思路和辦法,我們部件總成企業是什么思路和辦法,大家要根據自己的特色來推進這件事情,要不然推進起來是非常非常難的。 再制造在內燃機行業國內推得比較早,內燃機協會提出了一些要求,第三方進行再制造的時候必須得到原廠品牌的授權,因為這里面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總而言之,在再制造推進的過程當中,知識產權的問題,專利的問題,包括財稅政策的問題,不僅是稅票、抵扣的問題,還有財政、物流等方面的一些問題,這一套體系做下來時間是非常漫長的,所以大家不要過多考慮這些問題。我們就從我們的角度來思考怎么實踐怎么推進更好一些。 國外有兩個再制造展會,每年拉斯維加斯在11月份有一個再制造展會,另外荷蘭阿姆斯特丹有個再制造展會,這兩個展會基本上都是荷蘭這家公司在做的,阿姆斯特丹展會大一點。從中看出,從事再制造的大企業相對來講數量不是特別多,更多是中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在做,產量也不是特別大,只是專注于某一項,有可能是渦輪增壓器。所以整個行業的情況不要因為再制造這個政策或者再制造這個概念覺得再制造特別神秘,這是沒有必要的。 再制造現在恢復尺寸應用的技術包括電刷度以及其他的技術,所有這些技術都是在多年前就有的技術,甚至有的技術50年前就有這個技術,或者在維修這個領域還有廣泛的應用。只不過經過近30年的提升,這些技術水平更高了。
我到再制造工廠看了以后,大部分再制造的部件基本上也是換件,大的曲軸可能要再制造,其他小的部件都是換件維修。換不換件一個是由價值決定,另一個由經濟性決定,所以從技術上來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關于再制造這個概念有兩個金標準,一個是性能達到甚至超過原有新品的性能,第二點就是和新品是有同樣的服務標準。這是金標準,理論上應該完全達到的。但是在實踐過程當中如果一開始達到這兩點的話,服務的成本太高。設想如果說我們這樣的挖掘機品質能夠保證,恢復到95%,有一定的質保期,如果它的價格在40萬左右,40%到50%的價格,那么我們在市場上是有機會的,總成也是這樣,完全是有機會的。 怎么把這個成本降低下來?就是很簡單的一個事情,我們再制造的對象肯定收購的時候成本是很低的,這臺設備其實性能還可以,大修一下就可以,這種情況你用再制造的方法往上套的時候就沒有競爭力。再制造的對象應該是拼零報廢的已經失去大修的價值,在這種基礎上我們進行再制造,然后把控標準,成本才能降下來,價格才能降下來,再制造的產品才有市場。 至于現在市場上任何新事物出來以后,市場上魚龍混雜,就容易出現所謂的翻新,翻新很容易識別的,看這個檢測的數據,拿數據說話,翻新東西看著光亮沒用,你有沒有數據?排放、輸出功率、馬達的功率、整機的一些功率,沒有數據的設備肯定是翻新的。 對于我們技術服務企業來做這個再制造的話,首先要改變一個觀念,它不是維修的概念,它是工廠化的概念,也就是說眾多的部件經過流程出去之后再重新組裝起來,它就能達到它的性能,性能并且還是統一的,一定要把這個流程做好,它是流程化的,它就是一個好的東西。而我們原來維修不是這個概念,有什么東西我診斷,診斷時候排除這個問題,不是工廠化的概念。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的話,我們再制造會走入歧途的。
后市場轉型一是企業本身的轉型,我認為再制造是一個方向,自己擅長的領域可以在這方面進行一些探討,實現這種工廠化的再制造來做這件事情,我認為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再制造產品出現以后會對傳統的后市場維修業務會產生一定的促進。 現在涌入我們這個行業里邊從事技術維修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以后你只能采取別的方式,所以再制造給我們提供了這種服務工廠化的機會,你能夠從全國各地能夠采過來這些再制造的產品,你在當地服務的話,你就有優勢。你沒有的話,人家能找到,人家就有優勢。當然這里面需要一個產業的配套,各種總成大家都能來做。其實對于用戶來講,長期的合作來講,我要的是你保證我設備的正常運轉。 我們設備管理思想和觀念都在變,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如果我們能關注得到,并且我們在再制造這塊貨源的組織上總結出我們的經驗來,從而改變了我們的服務模式,縮短了服務周期,給客戶的合作由此而產生一些新的變化,會對我們后市場的技術服務有很大的促進 下一步需要大家對再制造再了解,再探討,看看現在有一些什么樣的再制造的東西,可以在一些關鍵部件上下一下工夫,對于整機這塊也可以試著去走,在大修的基礎上把它流程化、標準化,哪怕達不到95%,只要某個機型能夠達到90%以上,我認為你再制造的改造就完成了。再過幾年能達到95%,我認為再制造就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