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終裁國產高機反傾銷關稅:展望國產品牌出海之路發表時間:2024-12-20 09:16 【轉自 第一工程機械】 11月5日,歐委會公布了對中國制造并進口到歐盟的高空作業平臺征收關稅的最終裁決,對湖南星邦、浙江鼎力、常州吉尼、天津JLG分別征收49.3%、23.6%、22.9%和22.5%反傾銷關稅,對其他配合和不配合反傾銷調查的公司分別征收30.2%和49.3%關稅。 隨著歐盟反傾銷關稅終裁落地,以及明年特朗普政府外貿政策的不確定性,剛扎根歐美等成熟市場的中國高機制造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全球高機市場 歐美需求穩定增長 市場份額占比超四成 國內市場增幅大幅放緩 國產品牌拓展海外對沖 據IPAF報告:2023年全球MEWP租賃市場保有量約230萬臺,同比增長6.0%;北美約占43.0%,其中美國保有量達86萬臺,同比增長8.0%;亞太地區約占32.0%,其中我國達53萬臺,同比增長17.0%;歐洲十國約占16.0%,同比增長5.0%。 2023年,歐美等成熟市場依然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歐美市場保有量占比超60.0%以上。而我國市場保有量增幅持續大幅下滑(2021/2022年同比增幅57.0%和36.0%) 2023年,全球MEWP整機銷量約39萬臺,銷售額超百億美元。全球市占率(銷售額)前十強品牌中,五個中國品牌市占率合計27.5%,較22年增長0.8pct,產于中國高機出口約10萬臺,約占海外市場的45.0%,已經初步在海外市場站穩了腳跟。 2023年,捷爾杰與吉尼兩家高機巨頭依然占據著30.0%市占率(較2022年略有增長);而加拿大斯凱杰科、法國歐歷勝和美國時光等三家國際品牌,憑借著歐美本土化市場的優勢,繼續保持著超15.0%市占率(較2022年略有下滑)。 近幾年來迅速崛起的中國高機品牌更多擠占了歐美二線高機品牌制造商的市場。同時,憑借成熟的電動化技術以及高性價比產品競爭力,逐步蠶食著歐美頭部品牌的市場份額。 顯然,在這樣的全球MEWP市場背景下,歐美等針對產于中國的高機產品和零部件進行雙反調查,以及加征雙反關稅的目的,也就一目了然了! 反傾銷關稅解讀 大門并未完全關死 后續仍有較大變數 詳讀此次歐委會長達42頁的終裁報告,不難理解以上分析結論。 報告顯示:歐委會最初并未發現產于中國高機低價傾銷的明確證據(這點幾家頭部國產制造商的海外高毛利率也能證明)。他們是聽取了來自歐洲本地的制造商提供的“進一步證據”,同時也聽取了中國制造商(猜測是在中國建廠的外資品牌)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后,做出的終裁決定。 正如歐委會的“不打自招”:“盡管傾銷證據有限,但中國設備銷售的快速增長是顯著的!此項關稅旨在保護歐盟國家免受來自中國的移動式高空作業平臺的傾銷進口。” 不過,細看仲裁內容,“大門并未完全關死”且后續仍有較大變數。 首先,本次反傾銷關稅主要針對最大高度6米或以上的移動式高空作業平臺,以及預組裝或準備組裝的部分進口,不包括單個零部件和安裝在車輛上的人員升降設備。這意味著雖然整機與半成品出口不能避開關稅,但依靠零部件進口,在歐洲本地工廠生產組裝不在征收范圍內,但后續是否會加征進口零部件雙反關稅,仍未可知。 同時,我個人解讀:車載式高空車也沒在反傾銷關稅征收范圍內(2023年歐洲十國車載式保有量占比約7.0%)。 其次,雖然有人指責中國制造商在啟動雙反調查后增加進口補充庫存,但是,歐盟委員會決定不征收追溯性關稅,因為沒有發現中國制造商在歐洲積累庫存的證據。但對政府可能向某些中國制造商(尤其是國企)提供補貼的調查仍在進行中,啟動關稅的確切日期尚未確定,因為最終決定可能取決于歐洲議會及其在其他貿易問題上的潛在談判。 這意味著,雖然歐委會終裁產于中國高機產品反傾銷關稅告一段落,但是反補貼調查仍在進行,有可能繼續加征反補貼關稅。 同時,針對產于中國的高機產品征收雙反關稅可能被用于后續歐盟與中國在其他貿易問題上的“交易籌碼”,以便為其爭取更大的貿易利益。 據最新消息: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蘭格(Bernd Lange)在接受采訪中透露:“歐盟同中國正接近就取消對華加征的進口電動汽車關稅達成解決方案。” 而就一個月前10月29日,歐委會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關稅。分別對比亞迪、吉利、上汽和其他合作制造商征收17.0%、18.8%、35.3%和20.7%反傾銷關稅,該政策是在歐盟對進口汽車征收10.0%標準關稅的基礎上加征,定于10月30日生效。 簡言之,歐盟針對產于中國的高機反傾銷關稅,后續仍有較大變數。 雙反關稅的影響 2022年美國反補貼關稅影響有限 2024年歐盟發補貼關稅沖擊較大 2022年2月,美國商務部對產于中國的包括臂式、剪叉式升降機和伸縮臂叉裝車及其組件啟動“雙反調查”。 并于2022年4月,宣布雙反終裁結果:分別對浙江鼎力、臨工重機及其他配合品牌征收11.95%、18.34%和12.93%的反補貼關稅。 據浙江鼎力財報,2022年三季度單季營收環比下降28.0%,凈利率增加2.34pct;四季度單季營收環比增長4.4%,凈利潤增長5.1pct,2022年海外市場銷售毛利率33.7%,較2021年僅減少1.14pct;2023年海外營收增長13.4%,海外市場銷售毛利率高達41.7%,較2022年大增近8.0pct。 顯然,從浙江鼎力2022、2023年毛利率看,美國此次加征雙反關稅影響似乎非常有限。當然,隨著浙江鼎力出口銷量大幅增長,是可以有效對沖12.0%反補貼關稅所帶來的利潤損失的。 據工程機械協會數據:1-10月份,主要高空作業平臺制造商累計出口7.79萬臺,同比增長20.4%。8月份出口8075臺,同比增長10.1%;9月份出口5804臺,同比下降2.4%;10月出口5543臺,同比(低基數)增長6.3%(2023年同期5213臺,同比下降10.6%)。顯然,8-10月出口銷量有明顯的下滑波動。 而據浙江鼎力財報:1-9月份,銷售毛利率36.16%,同比減少1.51pct;三季度單季度,銷售毛利率37.6%,同比減少6.23pct,環比增加5.79pct。結合其財報5月份并表美國子公司CMEC,三季度單季海外銷售毛利率存在一定下調的可能。 顯然,七月歐盟初裁14.3~55.3%反傾銷關稅,對國產高機出口有比較明顯的影響。 隨著美國大選落幕,2025年特朗普政府極有可能采取更為激進的關稅政策,進而掀起逆全球化貿易戰( 最新消息,特朗普政府計劃加征墨西哥及加拿大20.0%稅),國產高機出海之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不同應對模式優劣 新興國家建廠風險難估 歐美建廠成本難控 海外并購整合難度較高 轉港出口可能被堵 2023年,美國高機市場銷量近11萬臺,同比增長14.0%;歐洲市場銷量超6萬臺,同比下降約5.0%;中國市場銷量約17萬臺,同比增長約5.0%。 顯然,隨著我國高機市場需求持續大幅下滑(1-10月同比下滑34.0%),歐美等成熟市場的戰略地位越發重要。 事實上,頭部國產高機品牌早已布局全球市場,以應對地緣政治變化可能引發的經營風險。 目前,主要有五種應對模式: 1. 新興國家投資建廠:如徐工、中聯、臨工以及星邦在墨西哥投資建廠,杭叉計劃在泰國投資建廠; 2. 歐美直接投資建廠:如星邦波蘭工廠、臨工利物浦自由港建廠; 3、收購/并購歐美企業:如浙江鼎力2016年股權并購意大利Magni(后賣出),2017年并購美國CMEC,4月完成全資收購;2020年并購德國TEUPEN; 4. 轉港出口:將貨物轉至第三方港口后再進入歐美市場; 5. 與租賃商一起拓展海外市場:與宏信建發等頭部租賃商共同拓展海外市場; 短期看,以上五種應對模式都可以有效規避雙反關稅,但是中長期看,均有優劣,且前景不明。 墨西哥建廠符合美國“近岸外包”的戰略,但是墨西哥治安較混亂,供應鏈尚在完善,營商環境一般等因素,使得投資風險較高。同時,墨西哥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極易遭受地緣政治沖擊。 就如最新消息稱,特朗普政府計劃加征加拿大和墨西哥20.0%進口商品稅。也有消息稱,墨西哥可能迫于美國的壓力,將要求在墨西哥建廠的汽車制造商使用本地制造零部件取代中國進口零部件。 東南亞建廠更利于供應鏈出海,治安及營商環境優于墨西哥,但東南亞本地市場需求非常有限,且泰國似乎不在美國的自貿協議區內。 歐美建廠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零部件進口一旦受阻的話(被加征雙反關稅),制造成本控難以控制,威脅到國產品牌性價比的核心競爭力。 從浙江鼎力海外市場拓展經驗看,通過并購/收購的歐美企業,不僅能吸納先進制造技術,更可以利用其本地化的銷售網絡迅速打開市場。美國和德國兩大高機市場顯然就是依靠CMEC和TEUPEN銷售網絡及客戶群體而快速拓展的。但是,這依然不能有效規避雙反關稅的沖擊,需要對收購的品牌、渠道及本地化供應鏈等方面加速深度整合。 近期看特朗普及共和黨人發言,轉港出口之路恐怕也將逐步封堵。而跟隨頭部租賃商出海,雖然不失為一種出海策略,但東南亞及中東市場需求相對有限,并且與國內租賃商一起拓展海外市場,其難度及風險可能高于直接貿易出口。 綜上所述,五種應對策略各有優劣。對于國產高機制造商來說,如何協同供應鏈出海或者在海外重新打造供應鏈體系是最為關鍵的戰略重點。誰能更好地解決海外供應鏈,誰就能繼續“笑傲江湖”! 與其他通過重點布局新興市場以對沖歐美市場關稅沖擊的的工程機械產品不同,歐美澳等成熟市場是國產高機品牌必須要拓展且堅守的。 享受到國內市場爆發式增長紅利而快速成長,憑借電動化核心技術,以及性價比競爭力剛剛扎根于歐美市場的國產高機品牌,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突變,逆全球化貿易戰可能持續升級,國產高機制造商的出海之路率先遇到巨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