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推動對外更高層次的開放發表時間:2018-04-16 15:19 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這是在世界各國在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影響、經濟全球化受到質疑的背景下,我國作出的又一項重大國家戰略決策,是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作出的重大決策,也彰顯了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決心。 從全球的視角看,毋庸置疑,當今的世界經濟正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侵擾,經濟全球化的力量受到削弱。2008年首先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逐漸蔓延到全球,讓全球經濟也深受打擊,部分國家甚至至今仍然陷于危機,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和工作崗位,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有所增強。但是,國際貿易可以充分發揮世界各國的稟賦,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增加財政收入,提高人民福祉。但是,當前的全球化規則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更多地體現發達國家的利益,對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相對體現得要少,所以規則本身是不公平的,我們需要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但不是閉關鎖國。總體上看,推進了經濟全球化,通過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可以大大推動全球的和平和經濟繁榮。 因此,海南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是中國決心推進經濟全球化、引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體現,它不僅會讓中國經濟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也一定會造福于世界各國人民。 從亞洲的視角看,全球經濟重心和創新中心向東方轉移的趨勢仍在繼續,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速推進,沿線國家經濟正在加速整體性崛起。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交往密切。隨著經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和東盟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不斷深入,比如,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成為發展中國家之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2017年雙方的貿易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人員往來突破4000萬人次。截止2017年7月,中國已連續9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則自2011年以來一直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2017年底舉辦的第20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同意共同慶祝2018年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并以此為契機共同制訂“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愿景”。 而海南正處于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中心地帶,在地理位置上是往來太平洋、印度洋的必經之地,也是其他地區通往東亞的“十字路口”。同時,海南也是我國重點僑鄉之一,分布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僑胞人數多達 200 萬。隨著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的推進,海南必然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東南亞各國的中心橋梁,必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并能有力地拉動本地區經濟的發展。 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通過推進具有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可以推動中國對外更高層次的開放,同時也可以加速海南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中國經濟更加均衡發展。海南成立特區30年來,經濟獲得了巨大進步,但是,海南處于中國整體情況的位置,還是比較落后的。比如,2017年海南全省不僅GDP總量處在全國的后面,人均GDP也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因此,海南要盡快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以及政策優勢,盡快推動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另外,隨著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加快,海南省擁有我國最大的海洋面積,要加快培育新興海洋產業,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打造海洋強省。 當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作為一項國家重大戰略為海南省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一項重大使命,如何將機遇變為現實,更需要海南全省人民的艱苦努力,只有按照最高標準,借鑒國際成功經驗,腳踏實地、凝聚共識,才能實現無愧于時代和全國人民期盼的業績。(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