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新品裝載機如何擇木而棲、長袖善舞?發表時間:2022-01-18 09:52 【轉自 第一工程機械網】2021年裝載機行業新品頻出,核心技術不斷創新突破,電動化融合進一步深化,整體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對22家裝載機制造企業的統計顯示,2021年1-12月,共銷售各類裝載機140509臺,同比增長7.11%。其中:3噸及以上裝載機銷售128144臺,同比增長4.21%。總銷售量中國內市場銷量106501臺,同比下降0.07%;出口銷量34008臺,同比增長38.2%。 第一工程機械網此次盤點,意在通過梳理工程機械行業裝載機板塊2021年度新品為切入點,展現行業磅礴的生命力,探討行業未來的創新和發展趨勢。 趨勢一:電動化應用增加 在國家實施“雙碳”目標,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工程機械行業正在著力實施構建清潔低碳能源產品體系,加快產業結構迭代升級,綠色低碳已成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同時,隨著山東臨工、柳工、徐工、龍工、山推、常林等一批優秀企業電動化智能裝載機產品的相繼推出,裝載機只選柴油的邏輯已被重塑,裝載機電動化蔚然成風。對客戶而言,電動裝載機能夠更好地滿足隧道、封閉空間等特定工況作業需求,降低整體運營成本;對于企業來說,這是產業生態的全面變革和全新開端,是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 提到裝載機,首先說說山東臨工。作為裝載機領域市占率排名前三的標桿企業,在多年的市場深耕中,一直以智能互聯、自動駕駛、電力驅動等為核心技術發展路線,不斷探索并塑造著綠色施工的新模式,從第一代節能型產品LG953L裝載機誕生,再到此后二代、三代、四代節能技術產品,竭力為工程機械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貢獻力量。如今,山東臨工L956H-EV純電動裝載機產品已實現量產,頗受市場青睞,已廣泛應用于基礎建設、隧道、鋼鐵、礦山、煤炭等工況。 圖:山東臨工L956H-EV純電動裝載機 山東臨工5噸級L956H-EV純電動裝載機,是在其成熟平臺基礎上,選用行業優質三電資源,采用箱式車架、對中長軸距,配置臨工自制加強型驅動橋,載荷分布合理,穩定性高,可以說是兼具傳統裝載機的穩定可靠和純電裝載機的響應快速的特性。同時,該產品充電1小時,可工作7小時,在安全性、充放電、續航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之后,再來看柳工。柳工從2014年就開展電動領域的市場調研、產品定義、技術路線分析確定等方面進行研究和開發,歷經5年,柳工第一代電動裝載機856H-EV在2019年問世,經過一年測試再次研發出新一代856E-MAX電動裝載機并成功量產,至此,856E-MAX電動裝載機成為市場熱銷產品,批量銷往全國各地。在2021年,柳工856E-MAX電動裝載機成功打開海外市場,成為國內首批出口海外的電動裝載機品牌,展現出中國品牌在新能源、新技術領域的硬核力量。 圖:柳工856E-MAX電動裝載機 柳工856E-MAX電動裝載機是一款智能管理和能效管理雙贏的全新產品,不但保留了明星產品856H MAX的各項優點,還增強了自主核心電驅技術的掌控,能夠很好地滿足客戶對新能源裝載機的需求,相比傳統燃油車,客戶使用成本可降低2/3,生產率由585噸/小時升至711噸/小時。 然后再來看徐工裝載機的“綠色浪潮”。從2010年中國首臺天然氣裝載機到2020年首臺電動裝載機再到如今行業首臺無人化電動裝載機,作為工程機械行業龍頭的徐工,將七八十年行業垂直經驗與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有機結合,深耕裝載機市場。2021年,徐工發布了第三代純電動裝載機XC968-EV,以及同系列無人、拖線純電動裝載機,為徐工純電動裝載機家族再添新成員。 圖:徐工XC968-EV純電動裝載機 徐工第三代純電動裝載機,以“電”代“油”,行走系統與液壓系統采用電機控制,實現零排放,能耗成本僅為同噸位柴油裝載機的1/3,經濟高效。在此基礎上,徐工推出多款衍生機。 圖:徐工XC968-EV拖線式電動裝載機 徐工XC968-EV拖線式電動裝載機是在徐工第三代純電動技術基礎上研發,整機采用電網供電,滿足24小時連續作業需求。50米范圍內360°旋轉無障礙施工。徐工XC968-EV無人駕駛裝載機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將衛星定位與慣性測量相結合,進行路徑跟蹤控制,可實現砂石料等松散物料在特定工況下精準定點的鏟、裝、運、卸的連續全自主無人化作業,安全可靠,節省人力成本。 隨后,便是龍工。作為老牌裝載機生產企業,龍工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人機合一”的企業宗旨和“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智能化、信息化,安全、舒適”的產品路線,全力攻克“卡脖子”的行業瓶頸技術、前沿技術等。為支持家鄉經濟社會發展,助推“電動福建”建設,2021年11月,龍工將電動裝載機產能轉移回龍巖生產。經過一個月的技術攻關,龍工龍巖基地新能源電動裝載機批量下線。 圖:龍工新能源電動裝載機 龍工新能源電動裝載機采用全新平臺、全新外觀設計,在工程機械數字化、電動化、節能化、智能化技術等方面上實現了重大突破,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零污染、低噪音”,有著作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機動性更好、操作更輕便的產品優勢和技術優勢。 最后,說一說“智慧山推·讓施工更簡單”的山推。得益于提前布局,2021年山推在電動化方面成績顯著,隆重發布了其第三代純電動裝載機產品LE59-X2。 圖:山推LE59-X2純電裝載機新品上市 該產品在山推LE56-X2的基礎上全新升級和全面開發,整機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零污染。LE59-X2由山推自主匹配開發三電系統及整機控制策略,較燃油機型降低75%,按每年3000工作小時計算,單臺純電裝載機每年可節約費用幾十萬元,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42噸(38噸碳排放),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環保效益。 圖:徐工純電動裝載機XC958-EV 除此之外,徐工XC958-EV電動裝載機、龍工LG855N-E電動裝載機等其他品牌產品在市場上也是馬力全開,表現不俗,在鋼鐵廠、洗煤廠、港口、隧道等工況俘獲眾多客戶。 圖:龍工LG855N-E電動裝載機 趨勢二: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 裝載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率先打破核心零部件制約,最早實現自主研發的產品門類,以ZL50型裝載機為主導產品,歷經幾代產品的迭起,早已實現全面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橋、箱、泵、閥等零部件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配套體系,能夠生產制造各種噸位、滿足各種工況應用的裝載機產品。國產裝載機品牌緊緊把握住了研發制造早、技術掌握全、生產質量高以及價格優勢大的命脈,外資品牌縱使千方百計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再擠進來。如今的國產品牌裝載機已牢牢守住中國市場,并且不斷向國際市場滲透。 國產裝載機出口交機 國產裝載機出口交機 正如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鏟土運輸機械分會秘書長閻堃所言,中國的裝載機已經是很成熟的產品,在研發技術、產品質量、市場口碑、性價比等方面均有一定優勢,在國內市場全面發展的同時,對國際市場的滲透率也在不斷提升。本文開篇數據顯示,2021年,裝載機全年銷量逾14萬臺,出口達到3.4萬臺,同比增長38.2%。出口銷量的不斷增加,正是國產品牌裝載機在國際市場上受認可的直觀體現。 圖:山東臨工L956F PLUS裝載機新品 圖:山推L58K-C3裝載機新品 圖:柳工870H和870H MAX裝載機新品 成熟的市場,必然離不開成熟的產品。縱觀2021年,國內裝載機新品不斷,各家企業紛紛推出滿足客戶需求的高品質產品,如,山東臨工重磅發布了L956F PLUS裝載機新品、柳工7噸級870H和870H MAX 7裝載機新品問世,山推推出了L55-C5、L58K-C3(側卸)、L58K-C3裝載機新品,三一5噸級SW953K 5裝載機重拳出擊……,這些新品均是為滿足客戶追求高工作效率、高產品性價比,而精心打造的產品;而國內市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境更為新品研發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圖:三一推出了SW953K裝載機新品 圖:廈工70周年裝載機新品 2021年,盡管全球經濟仍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但依舊呈現出回暖跡象,徐工、山東臨工、柳工、龍工等領軍企業借機大力布局和拓展海外市場,裝載機產品出口銷量均迎來新的增長。其中,徐工裝載機已經連續32年出口穩居行業第一,產品遠銷187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出口更是成果突破10萬臺;2021年,龍工裝載機出口額預計將超15億元。因此,從裝載機整體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內市場日臻完善,國際市場頗受認可,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趨勢三:大型化專利技術突破壁壘 與國際巨頭相比,國內裝載機制造商的技術競爭力仍有提升空間,尤其是在大噸位高端產品上,國產裝載機雖然已有突破,但在市場上的滲透率還較低。目前,這些核心技術和市場仍掌控在外資品牌手里,特別是9噸及以上產品,國內優勢品牌整體市場占有率依舊不高,仍需在大型化專利技術上進行不斷突破。 2021年,就大型裝載機而言,當屬徐工。bauma China 2020之后,35噸級XC9350裝載機再次閃耀亮相徐工鏟運第二屆裝載機械技術節現場,驚爆全場,這是我國在大噸位裝載機領域的技術突破和主動探索,不僅追平與海外一線品牌在同級別的距離,填補了國內空白,更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制造的實力和魅力。 圖:徐工35噸裝載機亮相徐工鏟運粉絲節 十年前,徐工LW1200K面世的同時,全球一線品牌同噸位產品在中國市場全線降價。從12噸到14噸再到如今的35噸,徐工大噸位裝載機結構件100%全部由徐工制造,XC9350的整機國產化率已達到80%以上,徹底打破國外大噸位裝載機的長期壟斷局面,突破了大型化專利技術壁壘,在大型化研制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除此之外,山東臨工L968F裝載機、柳工CLG8128裝載機、常林9126裝載機等在國內各大礦山、煤炭及水泥行業大發神威,深受客戶的青睞和認可。 圖:徐工LW1200K裝載機 圖:柳工CLG8128裝載機 圖:臨工的L968F裝載機 如今,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裝載機產品已進入“領跑”為主、“跟跑”和“并跑”為兼的階段,部分技術領域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樣板,技術“短板”難以通過引進的方式解決,唯有踔厲奮發、臻于至善,加大基礎研發投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以創新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方能期待葳蕤蓬勃的未來。 更多2021盤點,請關注第一工程機械網。 |